2016 年中國國際公共安全博覽會(簡稱“安博會”)期間,三家安防企業領袖人物同場對話,共同探討IT to DT 時代如何去拓展安防的路,并展望市場未來趨勢。
本次中國安防十大品牌論壇暨中國百大智能集成商論壇是安博會的開展前奏,論壇由a&s《安全自動化》雜志主辦。本文節選了三家安防廠商海康威視副總裁金鐸、宇視科技副總裁兼產品線總裁閆夏卿、視頻監控產品管理部部長張忠的精彩發言。
安防DT 化對企業生態的影響:交叉與碰撞
海康金鐸: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我國傳統的安防企業在數據DT 化的布局速度相對來講是偏慢的,整個安防在這方面的投入是不夠的,更多的是互聯網企業在這方面有進行很大的投入。所以未來的生態或者未來的合作,我認為整個安防企業包括海康都將在DT 上有更大的投入,更好的向互聯網企業學習,一起更好的構建DT 生態圈。
宇視閆夏卿:先從傳統企業的角度來看,安防是一個比較封閉的、獨立的行業,安防IT 化進程之后,傳統企業的變化很大,從技術方面體現了很多。之前十年的時間,在標準的互聯網得到驗證和應用的技術在逐漸的向安防行業在搬移,比如說剛才我們談到的大數據的技術,因為大數據的技術在進入安防行業之前在我們最熟悉的行業如淘寶網已經應用很久了,但這里有技術和產業的兩個制約在里面。從技術的角度而言,安防本身是目標性非常明確的,同時也是業務屬性非常明確的領域,所以早期從外部轉移進來的技術是比較少的,但這個現象正在改變。從產業的角度而言,大數據很大程度來說是為了激活數據中的價值,但這個價值的業務目標是單一的,那就會使得這種數據價值的激活變得不那么開放,機會也不是多,所以這都是一些相應的制約,所以我認為對于傳統的安防企業來講,會面臨挑戰。
從僅有沒有智能安防工程系統業內領域勞作的商家而言,同樣有比較大的鴻溝,重要大參數轉為成標準單位的大參數廠庫的圖片格式之前該怎么會去軟件、集體、控制,而恰恰舞是為了智能安防工程系統隸屬的業內領域有過多的大參數,但近些年還不到以將這種大參數參與進一步優化的結構的化,參與控制。縱使是阿里巴巴吧巴巴、是google,而言智能安防工程系統邊的大參數,也是很沉淀物的。那么,兩只路徑看岸邊,也有一些未知的的材料,也也有一些成功的人和商業機會,這交叉點和有種碰撞的,在未來的三到10年的日期里會一些有心思的結局。那么我小編認為,不論什么是在哪位陣營,在哪位端點,都不用妄自菲薄,同時也不用妄尊嚴大。安防廠商的自身定位:抓住數據鏈兩段
海康威視金鐸:在走向DT 的過程中,海康有兩個定位,即采集和交換,采集指的是以視頻為核心的數據采集,建立一個以視頻采集為中心的大網。交換指的是在采集的數據上做一些交換,進行一些基本的存儲、計算、處理。
宇視閆夏卿:在一個完整的數據鏈條中,兩個端點是比較難做的,并且安防領域是所有的垂直行業中原始數據向結構化數據轉換最難的領域,這個問題會一直作為所有安防企業的攻克點,而這個點對于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是殊途同歸,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數據的邏輯都存在,且是通用的,但在面對一個具體的方向的時候,怎樣的框架、數學邏輯和算法邏輯能將其呈現出來? 則是需要探討的。比如監控從事后到事中到事前,每一步對數據的挖掘和組織都有很多很多非常大的挑戰。所以作為廠商而言,尤其是安防廠商,將數據鏈的兩端抓好就可以了。
人工智能時代安防如何走向未來:機器識圖
宇視閆夏卿:我認為人工智能在安防正剛剛開始,很巧的是,海康威視今天下午在同一家酒店舉辦了相關主題的發布會,而宇視也在昨天做了一個內容相近的發布。我覺得這是一個標志,業內主流的廠商開始朝這方面轉向和發力,這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我們之前反復講大數據的應用,這個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數據從哪里來的問題,在整個安防和視頻監控領域,包括剛才張總提到的如何進行數據機構化的問題,這些概念被業界反復提到,之所以反復提及是因為全行業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好。人工智能在視頻監控應用領域有著清晰的目標,它需要解決源數據向結構化數據轉換的問題,這個問題是過去這么多年一直困擾著所有監控從業者的一個大命題,今天我們要通過人工智能把這個結打開,其實這個技術邏輯一直都有,就是需要把人工識圖換成機器識圖,但是為什么一直都做不到,我覺得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成本居高不下,另一個是技術本身形成的天然瓶頸。這其實是一個技術積累的過程,現在行業集體向這方面轉移也是行業的共識,而且我相信經過3-5 年之后,從硬件、軟件基礎支撐領域到產品化的實現甚至到解決方案和服務的集成將會全面打通,如果10 年之后我們再回頭看,今年將是人工智能在安防領域應用的一個歷史性的時刻。
海康金鐸:我們把今年定義為人工智能的元年,人工智能的發展今年已經到了開始應用的一年。因為是元年,所以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我們現在往這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但在這過程中也存在猶豫,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針對數據結構化的實現我們將堅定的走下去。
合作共贏 共筑智慧城市:數據組織與業務轉化
宇視閆夏卿:我們前面所有講到的技術與模式,其實都可以落到智慧城市中,如果從安防廠商的角度而言,需主要解決好以下命題,第一個是數據組織,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攻克各種數據壁壘,也有更多的路徑需要去探索,需要企業長時間的努力;第二個是數據轉化業務,業務有很多種,既有平安城市( 公共安全的業務),也有智能交通( 市民出行的業務),還有許多與人在城市中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業務。但在過去,這些業務之間是相互獨立的,一個廣義或跨行業的‘智慧’到底是怎樣的,我們之前從來沒有想過。但隨著獨立領域數據的積累、大數據基礎邏輯越來越完善,行業發展一定會走到那一步。所以現在以技術與商業價值的角度去看智慧城市或者電子政務的建設,數據需要具備轉化成為業務仍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為形成數據相互融通的橋梁,其二為數據商業價值的渲染。現在第二個因素往往會讓人覺得有種‘無力感’,這種感覺也會讓人在未來問一個問題——數據作為一種資源,在立法、執行、社會延伸的層面上,是否也會擁有所有權、經營權、控制權等問題,這個可能是我們未來要去探討的話題。如果以這個話題去聯想的話,其實有很多想象的空間。所以我有個觀點,那就是未來大家更可能轉向數據運營發展方向,但前提是數據要可運營才行。
海康威視金鐸:智慧城市是非常大的話題,在我看來,智慧城市有四層,最下面一層是感知層,海康能做的是以視頻為核心的傳感; 第二是傳輸層,第三是數據的整合層,第四是應用層。在這四層中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安防行業去耕耘。海康首先要聚焦的還是第一層,以視頻為核心的多維感知的基礎業務,當然我們也會做基礎的數據交換與行業應用。

基于大數據思想,構建智慧安防架構